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十二章 好大佛寺

關燈
李亨其實有些中氣不足,但還是努力高呼:“韋馱天何在?速來護駕。”

李汲暗嘆一聲,卻也不敢延挨,急忙邁步上前,並不施禮,只是將手中“金杵”望空一揚,口稱:“奉佛旨,特來衛護唐朝天子、凡間聖人,助他平滅妖氛,安定社稷江山!”心裏話說,這都誰編的詞兒啊,好羞恥……

李亨道:“有勞天王駕前引路。”

於是李汲在中,馬燧、秦寰左右伴隨,率先而行,領著皇帝、皇後的輦駕,還有後面一大群腿著走的皇子、皇孫,繞過紫宸殿,出了紫宸門,直往中朝宣政殿而來。

宣政殿前,百官羅列,滿目朱紫。李汲來到百官面前止步,將金杵朝地上一頓,高呼道:“皇帝駕到,臣屬恭迎!”

他心中暗道,貌似自從李亨返回長安城之後,便借口身體不適,停了歲節的大朝,往日即便聚集百僚,也不過政事堂和幾個重要部門的數十人而已,如今看眼前卻不下三五百人。是不是因此使得殿前侍衛日益懈怠,遂至找不出一個嗓門足夠大的人來喊話啊,所以李亨才特意點自己的將?

這般“量才錄用”,皇帝你還真是“賢明”啊……我呸!

他喊完之後,百官便即山呼拜舞,李汲等人自然趕緊避過一旁,把身後的李亨、張皇後給亮出來。接下去,就該是“領導”致辭了,李汲也懶得去聽,只是游目四顧,在百官之中,逐一搜尋熟悉的面孔。

據說有少數官員或者反感皇帝佞佛,或者不讚成在上三殿玩兒COSPLAY,百般勸諫不從後,幹脆稱病,不肯來朝……不知道都有誰了?一個個望過去,宰相們倒都在,也包括了那個不肯黨附李輔國的中書侍郎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、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蕭華。

宰相之後是各部尚書、侍郎,就中獨少兵部尚書——因為李輔國就跟隨在李亨身邊,而沒往朝臣堆裏湊,這老閹對於自身的定位還是很準確的。

六部尚書和實權侍郎,往往會受詔而入大內,出出進進的,李汲多半混了個臉熟,但他唯獨對其中一人多瞧了兩眼——那正是曾經在明鳳門前呵斥過自己和劉希暹的戶部侍郎兼禦史中丞,領度支、鑄錢、鹽鐵等使,相當於財政大臣的劉晏劉士安。

再往後,人頭太雜,也看不清楚,但李汲找來找去,不見某人身影——崔貽孫哪兒去了?

崔祐甫字貽孫,乃是鐵桿的皇太子黨,目前擔任中書舍人之職,理論上不至於站得太靠後……李適曾雲,這位崔先生嫉惡如仇,性情耿介;崔光遠也說過,他那族弟太過剛直,很難進入政事堂——估計是告病了吧。

李亨說了幾句話後,便與皇後一起退入宣政偏殿,除去禮服,換穿了常服,再出來與百官相見。既然是COSPLAY盛會嘛,當然不能搞得跟大朝會甚至於祭祀典禮那麽莊重,就這麽一會的功夫,殿內、殿外,好幾撥和尚都已經開始放焰口了,諸多裊裊婷婷的“菩薩”也魚貫而出,雜入群臣之間。

很明顯,不少朝臣雖有心理準備,卻依舊滿臉的尷尬。

皇帝、皇後出來,與臣子同樂,一起觀看焰口,聆聽誦佛。李汲等人只是站在殿側,就真跟泥塑木偶一般,不敢隨意走動,只能冷眼旁觀。

瞧了一會兒,正敢無趣,忽聽身後傳來一個女聲:“韋馱天,你這金杵卻執錯了。”

李汲聞聲回首,旋即領著馬燧、秦寰一起躬身施禮:“見過寧國公主。”

寧國公主就是曾經遠嫁回紇的那一位,事實上也只有李汲見過其面,馬燧、秦寰不過在旁學樣,同聲附和罷了。但寧國公主並非孤身一人前來,她身旁還並立著一位貴婦——只見寧國公主指著李汲,向那貴婦介紹道:“這便是我常與你說起的長源先生之弟李長衛了。”

那貴婦上下打量李汲,微微而笑:“原來是隴右禦蕃的李二郎,久仰大名了。”隨即自報家門:“我是和政。”

李汲聞言吃了一驚,急忙再次躬身:“見過和政公主。”其實心裏卻說,那你不是寧國公主的妹子嗎?怎麽瞧上去那麽顯老啊……我還當是皇帝的哪位嬪妃呢。

和政公主應該比寧國公主小幾歲,最多三十出頭,然而雖飾濃妝,卻難掩憔悴之色和眼角皺紋,且身材也相對矮胖些,不如寧國公主窈窕,乍一看得有四十好幾啊。

李適曾經提起過,和政公主雖然與寧國公主並非一母所生,關系卻很親密,當日逃離長安之時,和政公主竟然拋下自己三個親生兒子,並奪走夫君柳潭之馬,去救護寧國公主。李適還曾讚嘆道:“孤這位皇姑精明強幹,有男兒之志,可比國初的平陽公主……”可是李汲如今瞧著,外貌很柔弱的一名貴婦嘛,不但沒有寧國公主水靈,抑且精神有些萎靡。

難道是夫婦生活不和睦所致?或者產後抑郁?倒是忘記問了,她那仨兒子找回來沒有……

正在楞神,只聽寧國公主重覆了一遍最初的話語:“韋馱天,你這金杵卻執錯了。”

“末吏本不信佛,還要向公主請教。”

寧國公主笑道:“各方僧寺,往往造韋馱天之像以鎮山門,而其金杵的執法卻不盡相同。若立杵於肩,示其寺大也,可留雲游之僧;若橫杵當胸,示其寺中也,只齋僧一日;若柱杵於地,示其寺小也,不齋不留。”伸手朝側面一指:“則請問韋馱天,以為此寺是大是小啊?”

李汲隨口答道:“若以大明宮而論,好大佛寺;若只這‘宣政寺’麽,也不見得有多大。”

和政公主聞言,當即面色一沈:“李汲不得妄言,須知禍從口出!”

寧國公主急忙打圓場:“是我之失也,不怪長衛。”隨即轉移話題,問李汲:“長衛可婚娶了不成?”

李汲心說怎麽是個人就要問一遍啊……“未曾。”

“須否我與紹介?”說著話瞥一眼和政公主:“河東柳氏如何?”

李汲才要拒絕,和政公主卻笑笑說:“若得李二郎為妹夫,是柳氏的福氣,奈何……”眼神斜斜一轉:“阿姊啊,有那個寶貝侄兒在,怕是二郎最終要娶的是崔氏之女呢。”

李汲順著她的目光望去,果然,李適疾趨而至,來向兩位姑母行禮。三個人閑話幾句家常,兩位公主便又聯袂而去,李適則稍稍湊近一些李汲,壓低聲音說道:“才得報,蜀中生亂……”

梓州刺史段子璋,本是武將出身,曾護衛上皇李隆基西逃蜀中,就此而得掌一州,就理論上來說,他也屬於應該被李亨替換掉的蜀中官僚。然而李亨清理全蜀,消除上皇的影響,自然不可能一蹙而就,相對而言,段子璋屬於沒啥後臺,也無牽連,大可以放到最後再處理的那一批。

奈何前任東川節度使李奐與段子璋不睦,多次上奏,請求罷免其職,此事頗為段子璋所知。恰好李亨命崔光遠接掌東川,段子璋便利用新舊交替的機會,暗中招募兵馬,尋機作亂。

崔光遠到東川不足半歲,段子璋感覺時機成熟,便悍然掀起了反旗,先是南下遂州,殺死了遂州刺史、虢王李巨……

李汲聽李適略述其事,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:“崔公難道是有引發……啊不,吸引叛亂的體質不成麽?”李適沒聽懂他在說什麽,只是嘆息:“崔光遠卻也倒黴……”

李汲心說這倒也不錯,估摸著崔光遠還要打敗仗,然後灰溜溜折返長安來,那我不就有機會跟他商量崔棄之事了麽?尤其連續三任節度使,全都遇亂而歸,估摸著李亨不會再將其外放了吧?他時乖命舛,宦途坎坷之際,多半不會一口回絕我的請求。

嗯,是不是有點兒趁人之危啊?算了,不管了。

可是固然不怕趁人之危,卻怕趁國之危。蜀中也算是唐朝的重要糧倉之一,倘若因此大亂,那朝廷就更無餘糧養兵、禦寇了。尤其吐蕃人還可能趁機再侵西川,若那段子璋墮落到底,做了漢奸,怕是西川節度使嚴武遭受兩面夾擊,扛不住啊……

便問李適:“朝廷做何應對之策?”

李適轉過臉去,目光掃過那些和尚、“菩薩”、“力士”,搖頭道:“這般時候,誰敢將此事稟報聖人?聖壽之日,難道同時要辦喪禮不成?”

虢王李巨乃是高祖李淵的重孫,論輩分算李亨的叔父,雖說血統漸遠,終究是世襲不替的藩王啊,如今遇害,難道朝廷能不為其發喪麽?李亨正過生日和玩COSPLAY呢,誰敢在這個當口稟報噩耗,去觸皇帝的黴頭?

“且,”李適頓了一頓,又道,“不過命崔光遠、嚴武協同進剿而已,朝廷哪還能派得出兵馬來?”

李汲不由得轉回頭去,望一眼宏偉的宣政殿:“如此宣政殿,看著仍舊光鮮,其實梁椽多半蟲蛀,門窗四面漏風,不定哪一日,便會如前日含元殿一般,崩其一角,甚至於更為不堪了……”

李適拍拍他的肩膀,安慰道:“總須先等待些時日,積攢些錢糧,再加全面翻修——到那時候,長衛須助孤啊。”

李汲心裏卻說,要崩不如早崩,我好找機會別殺一條道路出來;如今拖著殘軀,病而不死,反倒更讓人起急,抑且自己擔心給老百姓造成更大傷害,也只能繼續跟這體制裏混著,暫時連裱糊窗紙都幫不大上忙……

心情就此低落,尤其遠遠望見李亨一副虔誠向佛的臭德性,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,好不容易才挨到COSPLAY……啊不,聖壽大典結束。

可是吧,李亨的騷操作還沒完哪!

半個多月後的九月二十一日,李亨親筆下制,說:“朕獲守丕業,敢忘謙沖,欲垂範而自我,亦去華而就實……”

從來帝王家為示尊崇,往往給祖宗上美稱,而從武則天時代起,竟諷群臣給活著的皇帝加尊號(徽號),還堆砌好字眼兒,一代更比一代長。比方說武則天稱“聖母神皇”,唐中宗稱“應天神龍皇帝”,李隆基則從“開元聖文神武皇帝”,一直累加到“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”。

嗯,目前那老頭兒的尊號是“太上至道聖皇天帝”,李亨本人則是“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”。

李亨大概是長期受到壓制,終於一朝權在手,便把令來行,遂逐步推翻老爹的很多制度——當然啦,實的他不敢改,也改不動,只能從些虛的事情上下手,此前將郡改回為州,將“載”改回為年,便是例證。

因而此番下制,直接把尊號制度給取消了——我也不叫什麽“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”了,“何德以當之”?

倘若僅僅如此,還算正常操作,但他隨即又責備漢武帝,“飾以浮華,非前王之茂典,豈永代而作則”,把已經施行了八百多年的年號制度,一並廢除——“自今以後,朕號唯稱皇帝,其年號但稱元年,去上元之號”,並以建子月(十一月)為歲首。

從而本年就不再是上元二年了,而是“皇帝元年”,且再過兩個月便將過年……

群臣私下議論,都說皇帝這是要瘋啊!自西漢以來,歷朝歷代皆用建寅,以每年的一月為歲首正月,這驟然改歷,且不說老百姓不方便吧,各部門都須修訂制度、更換文書,國家已然多事了,聖人還嫌咱們不夠忙是吧?

不少大臣都認為,這必定是那些和尚挑唆的,因為年號唯中國有之,天竺肯定沒有,所以他們也不打算讓中國再繼續……就此諫章紛紜,奉勸皇帝遠釋宗而崇儒教,斥妖邪外道而用先王之法。然而李亨理都不理,反正躲在宮中,可以權當不知道。

這段時間唯一的好消息,就是蜀亂終於平了。

且說段子璋在攻陷遂州,殺死李巨後,覆又北上,攻占綿州,遂據三州之地,僭稱梁王。朝廷下旨討伐,崔光遠與西川節度使嚴武合兵,不旬月便即收覆綿州,處斬了段子璋。

——李汲覺得吧,大概純是嚴武的功勞,崔光遠不但不知兵,抑且才到東川不久,立足未穩,光憑他怎麽可能取勝呢?

很快便又有消息傳來,側面印證了李汲的猜想。因為崔光遠根本就約束不了東川兵,遂至平叛的官軍在綿州大肆擄掠,殘殺平民數千人,涪水竟為之赤!包括嚴武在內,好幾名地方官都具表彈劾,朝廷乃罷崔光遠,而以郭英乂代之。

老先生這回的節度使,又沒做滿一年……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